此种道义之乐与乐教密切相关,简文用了大量这方面的论述。
后者也正是儒家德治理论的核心。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,其原理被《列子·天瑞》概括为不妻而感不夫而孕,就是所谓感孕神话。
(见小泽野精一等编,第97-114页) 据此,《易传》对交感的言说,就是从刚柔交感走向阴阳交感。类似的,《系辞上》说君子言行善则千里之外应之、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,《吕氏春秋》所谓成齐类同皆有合,……祸福人或召之也,也都是肯定德行的施感必有同类响应。在这个意义上,可以说象数系统与节历系统对交感的思考是殊途同归的。上述荀子从气的角度言说人对物感的反应,这种谈问题的方式,更主要是来自道家。二、受感反应:如何接物处事 先说受感反应式,前述原始信仰中氏族女祖先感神而孕的神话,就是以这种模式组织起来的。
……是乃己所感致,而反以为天意欲然,非直也,也是把天意的感应视为君德引起的机械反应,最后甚至连天意的外衣都要扒掉。如象数系统讲天地感天地交,这种作用是普遍的,当然要求天地各自范畴内的东西步调一致,故《文言传》论述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时强调把天地分为二类,每类成员或亲上或亲下,首先具有从其类的同步作用。董仲舒汇总了孟荀的本源论,提出了三本说:天、地、人,万物之本也。
用不以形,御不以名,故仁义可显、礼敬可彰也。掌握了单一的本源便可以成功: 各以其一,致此清、宁、灵、盈、生、贞。唯在使民爱欲不生,不在攻其为邪也。(15)王弼:《王弼集校释》,楼宇烈校释,第65页。
这便是王弼所要面对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,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怎样?进一步说,事物的生存究竟有几个本源? 王弼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。故‘生之畜之,不壅不塞,通物之性,道之谓也。
(58)王弼:《王弼集校释》,楼宇烈校释,第198页。这种本末观,将对具体的事物生存理论的认识提升至世界观的高度。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如果说仁义礼智是成人的标志,那么四端之心便是成人之本源。望誉冀利以勤其行,名弥美而诚愈外,利弥重而心愈竞。
致,至柔之和,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,则物全而性得矣。这引起了人们对其思想的猜测:王弼究竟是息末还是举末?一些学者认为王弼‘崇本即是‘息末,‘崇本息末即是‘崇本以举末(56)。(20) 太始之原即自然之性。故绝司察,潜聪明,去劝进,减华誉,弃巧用,贱宝货。
其案古置学官,立五经博士,核取应选,加其宠禄。凡动息则静,静非对动者也:语息则默,默非对语者也。
(16) 这便是执一统众之道: 夫众不能治众,治众者,至寡者也。(32)王弼:《王弼集校释》,楼宇烈校释,第198页。
欲名而责者,则违其义也。善力举秋毫,善听闻雷霆,此道之与形反也。不能定名,则不可与论实也。……名号生乎形状,称谓出乎涉求。夫动不能制动,制天下之动者,贞夫一者也。⑦敦俗教化亦是汉魏主要思想形态。
故,情乃由性而生发出来的人的反应。对神韵的感应,美学上称之为感染。
得意在忘象,得象在忘言。第三个命题是主体能够将这个认识还原为现象。
但是,王弼的息末论并非真的要放弃末,而是仅仅为了提供本的地位。仁者必造立施化,有恩有为,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,有恩有为,列物不具存,物不具存,则不足以备载矣。
然则圣人之情,应物而不累于物者也。(43)王弼:《王弼集校释》,楼宇烈校释,第196页。反之,如果任由情欲自然无节,人性便失去其基础性、支配性地位,其结果便是以物欲左右人的事情,或者说,人便成为欲望或利益的奴隶。地不为兽生刍,而兽食刍。
这样便可以凸显道的基础性地位。在王弼看来,性是本,情则是末,处于从属地位。
⑤蜀国之刘备也热心提倡儒学:先主定蜀,承丧乱历纪,学业衰废,乃鸠合典籍,沙汰众学,慈、潜并为学士,与孟光、来敏等典掌旧文。⑩汤用彤:《魏晋玄学论稿》,上海:人民出版社,1957年,第125页。
三本论既考虑到了天地之本,同时也照顾到了人文教化的作用,似乎两面兼顾、皆大欢喜。用智不及无知,而形魄不及精象,精象不及无形,有仪不及无仪,故转相法也。
什么是名称呢?名称由名和称两个词组成。物有往来而执之,故必失矣。它的决定者便是自然之性。在王弼学说中,息末与举末同时并存,且二者意思对立。
⑧葛洪:《抱朴子》,《诸子集成》,上海:上海书店,1986年,第127页。虽极其大,必有不周,虽盛其美,必有忧患。
一岁课试,差其品第,加以位赏。(24)王弼:《王弼集校释》,楼宇烈校释,第105-106页。
崇本以息末,守母以存子。有分则有不兼,有由则有不尽。